本文作者Urbino_194(微博B站同名)、Lergyien97(微博@ Lergyien97),图片作者Urbino_194(微博B站同名)、Lergyien97(微博@ Lergyien97),sdc76(微博@sdc76_),感谢分享
在太子河西岸,有一条沟,当地人称之为“西沟”,呈东北~西南走向,从沟口到沟里长约八公里。两侧山峦之间,山脚最宽处不过三百米,一条溪流顺势直下,这里就是田师付(fǔ)。关于田师付名字的来历,有一种说法是:早年有一名来这里避难的外地人,以挖煤为生。过往人因其姓氏而称田师傅,久之由此而称为地名。(“付”为“傅”简化而来)另一种说法是:早年有一座庙宇,有一位姓田的道人在此主持,故此称田师傅,从此后成为地名。还有一种说法是:一个姓田的铁匠师傅,利用当地产煤,在这里开了一家铁匠炉,田师傅的生意很红火,久而得名(从当年田矿档案室查阅有关资料支持这一说法)。总之,说法纷纭,无从考证。
节选自印象本溪公众号,有所删改
起因源于上网冲浪,好友在某视频平台刷到了关于“田矿”的百年电力机车的视频,经过咨询视频作者、卫星地图研判、网络资料比对确定了大概位置,由当地车迷先行探路,确定了机车的所在位置——本溪满族自治县田师付镇的参铁集团。

一行三人于6月26日早10时到达参铁集团大门,下车后发现有铁轨从一旁的大门处延伸出并穿过厂区门前柏油马路,在大门内部发现此车,遂进入门内对其探访。



在与司机师傅攀谈后得知,该车并无固定工作时间,按需动车,由国铁将装有煤炭的车厢推入专用线内,再由该车拆解、过磅、卸入煤场、重新编组,等待国铁将空车厢拉走,当日傍晚可能会有运输任务。据司机师傅称该车并无车库,不使用时便直接停在这里。

10点30分,在拍摄了一些静态照片后,我们惊喜的得知,该车接到任务开始工作,我们也得以拍摄一些该车运行时的照片。


作业完毕后,在得到司机师傅的准许后,我们得以上车一窥。
由于车辆已使用百年之久,车内部分设备已经更换,但废弃一端的驾驶台上仍然可见有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的标识









11时20分,我们三人便前往别处试图拍摄国铁,等待傍晚再来。
16时12分一列国铁货列经由铁田线田师付特大桥到达田师府站。

拍摄国铁过后我们便返回参铁集团,询问司机师傅得知,该列车中的23节车厢将送至料场,GE 50t steeplecab将进行调车作业。

17时02分,23节车厢被送至料场,国铁随车人员返回,参铁集团人员将23节车厢拆分成9节和14节以便调车。

17时20分,GE 50t steeplecab开始进行调车操作






过磅作业是将一节车的四个车轴置于检斤秤,秤房中的工作人员移动游砣,对数据进行记录后,再使用对讲机通知司机继续行车,待下节车厢的四个轴置于检斤秤上时,对讲机通知司机停车重复上述步骤。


秤房内一侧的受电弓滑板引起了我们的注意。司机师傅向我们介绍,该车原装滑板尺寸、两侧弧度过小,由于接触网是简易悬挂,接触线张力不足,原有滑板在通过道岔时,常常会勾住邻线接触线,遂手工制作了大尺寸的滑板进行备用,后期的养护、焊接、打磨工作均是由司机师傅手工完成。


17时45分,调车作业结束。我们三人离开参铁集团。
编后记:热情的司机师傅们对我们一天的拍摄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,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许多有关当地厂矿、车辆等多方面的信息,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。车辆已经有百余年历史,不乏有故障老化,车辆的维修工作均是由这些师傅们一点一滴琢磨而来,希望看了这篇履历、并有意前往拍摄的朋友,能够对司机师傅们表示一下敬佩之情,感谢他们让百年记忆重现在我们视野之中。
